现在时间是: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米克的性别认定困境

时间:2015-03-02 来源:未知 作者:lilei 点击:加载中..
  

  The gender identity dilemma of Mick in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Zhang Man)

  Abstract:Carson McCullers (1917-1967)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merican writ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a writer with a high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McCullers cares about the existential situation of human beings which is best expressed in her novel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1940). This thesis approaches the novel by studying the free choice made by Mick in her dilem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trean existentialism. Under the social pressure of becoming the Southern Belle, Mick is tortured by the conflicts between her masculine persona and feminine body and she finally chooses to imitate the traditional stereotype for women. In describing Mick’s struggling and panic, McCullers succeeds in arousing the public attention to dilemma of women’s existence in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Key Words: Carson McCullers;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free choice

  麦卡勒斯的小说,戏剧和短篇小说,像舍伍德•安德森的《温斯堡•俄亥俄》,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些身体怪异的人物——巨人,侏儒,哑巴,雌雄同体等等,在刻画这些怪异人物的同时,作者自身的怪异也反射在其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她小说中的人物通常对自己的性别的认定存在混淆,这样的混淆恰恰也反映了作者自己也是被同样的问题困扰,一些评论家认为她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对性别身份的探索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麦卡勒斯对自己性别身份的探索。她一直认为自己是“颠倒”的,感觉认为自己应该是“生为男人”的。(卡森,自传167-159)。在麦卡勒斯的所有小说中最有力度和复杂的创作是《心是孤独的猎手》(1940)中的米克•凯利, 她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传性的青少年。从米克身上我们发现了同样的自我定义欲望和激烈的表达个人方式的斗争同时也在这个年轻的创造了她的作者身上放映了出来。米克是珠宝商的女儿,像麦卡勒斯她自己一样,她的环境和社会阶层,以及在她所居住的匿名虚构的小镇,都和作者创造此作品的30年代末期非常相似在此期间,南方淑女形象规范着南部白人女性的行为和气质。

  《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作者卡森•卡勒斯生活在一个在南方淑女形象规范下的一个男权社会,社会的种种规范阻碍了女性的发展尤其是智力的发展。女性青春期是处于童年和成年之间的一个模糊状态,而米克的困惑之处在于她对自己的定位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徘徊。她内心认同自己应该是个男孩子,但她的身体却陈述者相反的事实,于是她处于青春期的身体对她来说就是一个怪诞的,羞怯的无法示人之处。米克的首次亮相是在纽约咖啡馆,老板比夫•布瑞农对她的印象“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小女孩,瘦长的身子,灰亚麻色的头发,站在门口张望。她穿着卡其布短裤,蓝衬衫,网球鞋—第一眼看上去像小男孩。”(20)此次露面奠定了米克的假小子形象。除了穿着,身高米克男性化的名字也反映了她渴望当一个男孩子。在麦卡勒斯的小说世界中,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到,她小说中的女性重要人物都喜欢起男性化的名字,穿男性化的衣服。

  “假小子”的一般特点就是一个女孩偏爱穿男孩的衣服做男孩才允许做的行为。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假小子往往被视为独立和自立的标志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鼓励的(哈勃斯塔姆 6)。但是到了青春期如果保持原有的假小子造型,则被认为是怪异的。而米克就处在这个时期面临对自己身份的认定。

  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米克的男性性格和她的女性身体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关系之间的冲突使得她在青春期这个特定时期往往被标志位“怪胎”。这从米克姐姐对她的批评就可以看出作为女孩子的她这样男孩子的着装是多么不合时宜“看你穿那些傻小子的衣服,真让我恶心。应该有人治治你,米克凯利,让你乖一点。”(40)而米克对自己这么怪异的着装是这么解释的“我穿短裤。。。。我不要像你们一样,也不想穿得和你们一样。绝不。所以我要穿短裤。我天天都盼着自己是个男孩,真希望我能搬到比尔的屋里。”(40)比尔是米克的大哥,作为男性的他的日常生活另米克极为妒忌,米克的大哥比尔“拥有家里最好的房间”(41)并且过着精彩刺激的生活“去树林里钓鱼,去他和几个男孩的俱乐部,玩布瑞农先生的餐馆后面的老虎机——任何地方。”(45)米克的假小子装扮实际上和她希望拥有这些男孩拥有的优势密切相关。

  米克的男性同伴们的生活是另米克极其羡慕的,米克的朋友哈利能够边工作边上学,米克意识到“这样的工作方式在女孩这里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女孩想工作的话她必须放弃上学,全职工作。”(216)而米克最终也是这么做的。相比之下,米克之所以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女孩的事实就在于,在米克的眼里,女孩子基本上都是愚蠢的,例如米克眼中的两个姐姐,海泽尔和埃塔就是这样的“埃塔那家伙,大脑简直是进了水。她想的都是电影明星和演戏…海泽尔则十足的懒。她长的好看,但脑子一团浆糊。”(39)所以米克就想着自己“宁愿自己有一天是个男孩”(40)也不愿像自己的姐姐们一样。

  作为一个女孩,米克的身材也不符合南方淑女的形象。格林森怀特说“麦卡勒斯对理想的南方女性的定义通常是强调洁净和娇小的”(麦卡勒斯 60)。但是米克“五英尺六英寸高,一百零三磅,她才十三岁。派对的孩子在她身边像发育不良的小矬子。”(106)小巨人般的身材与当时娇小的,精细的身高相背离,这种反差在与洋娃娃般的贝贝•威尔森(比夫•布瑞农的侄女)对比时更为明显“贝贝穿的像个仙女,或是电影里的人儿。她穿着去年社交晚会的行头——一件小小的粉红薄纱裙,短而硬的裙摆张开着,粉红的束腰,粉红的舞鞋,还拎着一个粉红的小手袋。黄色的头发,好一个粉人儿,白人儿,金人儿——那么小,那么洁净,看着就让人心疼。”(157)

  总而言之,米克的困境就在于这种畸形的假小子气息,就像路易斯•维斯特里所说的“作为一个小女孩,假小子是可爱的,而作为一个成人他又是怪异的”(Louise,113)一个男孩子式的女孩子到了青春期是很难被世人所接受的,如果一个女孩子坚持她的假小子行为,她就会成为社区中的怪人,因此转变成一个“淑女”是在南方女孩的必走之路,因为南方本身就是一个“淑女之地”。米克的这种渴望是一个男孩的愿望和束缚着她的女性身体之间的的冲突使得米克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根据路易斯•韦斯特灵所说“米克在艺术课堂上的作品显示了周围环境给带给她的窒息感。”(westling,《假小子》,343)这种感觉在她的作品中的体现如下:她的作品画的都是灾难——沉船,大火和暴动等等。她最喜欢的就是画小镇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争斗。这这些画中,米克表达了她渴望摧毁这个窒息她的小镇的强烈愿望:“没有大火和风暴,你也看不出任何骚乱的理由…..这真是太糟糕了。”(42)在男性性情和女性身体的冲突下,米克感受到了极大的孤独和痛苦。通过描写米克的挣扎、痛苦,麦卡勒斯成功的激起大众对处于父权制文化下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Gleeson-White, Sarah. Strange Bodies: Gender and Identity in the Novels of Carson McCullers. Tuscaloosa, Alabam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3.

  2) Lin, Bin. Spiritual Islation and Textual Transgression: A Post-feminist Study of Gothic Motifs in Carson McCullers’s Novels of the 1940s. Tianjin: Tianjin People Press, 2006.

  3) McCullers, Carson.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00.

  4) Westling, Louise. arson McCullers’s Tomboys.” Southern Humanities Review. 1982(14) :339-50.

  5) ---. “Tomboys and Revolting Femininity.” Critical Essays on Carson McCullers. Beverly Lyon Clark and Melvin J. Friedman, eds. New york: Hall, 1996: 112-35.

  6) 卡森•麦卡勒斯,陈笑黎(译).《心是孤独的猎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7) 刘荡荡.“做一位‘道德分析家’—从《心灵是孤独的寻求者》看麦卡勒斯小说创作的社会批评主题”[J].《河南大学学报》,2001(5):64-68.

  8) 章启平. “论《心是孤独的猎人》之中心主题—孤独”[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1):15-21.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加载中......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读后感:(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用户名:(新注册) 密码: 匿名发表
最近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