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塑造与体育运动

时间:2015-03-02 来源:未知 作者:lilei 点击:加载中..
  

  近年来,通过开展何种形式和内容的体育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成为理论工作者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兴趣、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阳光体育”一经提出,就掀起了“阳光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的热潮。 本研究从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出发,通过探讨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分析“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并“阳光体育”教育活动的长效开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对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小学生常见个性心理问题

  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应试教育体制惯性和家庭教育影响,相当比例的中、小学生在个性心理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自卑心理。在校园生活学习中,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感到怀疑以致自我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极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无望。由于中小学生处于个性心理形成发展阶段,自卑心理产生的自我否定意识极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想变化,进而产生厌学、焦虑等心理反应。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 孤僻抑郁心理。由于受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以及外界压力的影响,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很少与老师、同学接触交往,有些性格孤僻的同学还表现出猜疑心重、易神经过敏表征。对周围的人怀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这些同学表面体现出无所谓样子,但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孤独、寂寞,很容易产生苦闷、压抑情绪和心境。孤僻的心理影响了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正常人际交往,导致彼此之间心理隔膜,长久如此,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危害。

  3. 怯懦。有些有自卑心理或自信心不足的同学遇到事情顾虑重重,胆小怕事,害怕挫折和失败。这类同学行为方式保守,进取心差,不敢冒风险,没有敢想敢做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如果精神压力大,久而久之,这类同学容易出现身心疾患。

  4. 依赖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依赖心理是指一个人对外界的依赖或依靠的心理体验。

  5. 自负心理。有自负心理的学生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了不起,总是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与同学交往时,常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愿意听取家长、教师、同学的批评。

  6. 自私心理。自私心理重的学生时时、处处、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实现个人私利,不惜放弃友谊和公德。这类学生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不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内心没有同情心,更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自私心重的学生嫉妒心理往往更严重,心目中只有自我,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遇到比自己强的同学,认为别人抢了他的风头,容易出现诋毁、攻击甚至伤害的行为。

  7. 焦虑恐惧心理。由于学习压力、不科学的学习评价等因素,当学生预期某种压力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如果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产生焦虑情绪时,学生通常表现为紧张不安、心神烦躁、心慌头昏。焦虑心理和恐惧情绪对学习和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二)中、小学生个性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以上常见的个性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这样,除了遗传等学生本体因素外,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小学生成长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印象是远而深刻的。父母、婆媳关系紧张及其他家人之间关系不和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 学校因素,学校是中、小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活动在学校展开,学校整体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受应试教育强大惯性影响,大部分学校仍将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片面重视文化课教育,学生体育、德育被大大忽视。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填充对象,压抑了个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单纯的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和特长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和影响。。

  3. 社会因素,学生的学习生活不是真空环境,社会流行思想、价值观和社会行为通过各种聚到和途径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由于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自身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便捷化,大量消极、不良的信息大量充斥与网络、书籍和影视作品中,严重地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二、“阳光体育”在塑造中、小学生健康个性心理中的积极作用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塑造和培养一般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家长、教师说理教育影响、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二是通过机体运动及神经系统调节影响改变学生的精神和情绪状态。参加体育活动就属于第二种心理调节和干预手段。

  1. “阳光体育”有助于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状态 ,Petruzzello等人(1991)[3]通过研究发现,有氧体育锻炼具有对与焦虑相关的心理与生理反应降低的效应;Melnman等人在对运动后的受试者进行测评测发现,受试者的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情绪水平显著降低,心理的愉快程度明显提高。中、小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紧张,学业压力大,经常会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情绪反应。

  2. “阳光体育”对提高青少年智力水平和完善认知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琴森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提高脑细胞反应速度、促进智商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阳光体育”有助于青少年良好意志品质的塑造 ,丁雪琴等人通过对儿童勇敢品质的调查研究指出,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勇敢品质的培养。“阳光体育”为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的空间更加广阔,他们在体验自由运动、快乐体育的同时,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他们要掌握规范的运动动作,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实践,遇到困难、遭遇失败是正常、不可避免的。

  4. “阳光体育”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阳光体育”项目众多,内容丰富,活动空间广阔,参与者社会角色各异,中、小学生不仅和老师、同学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而且与校外社会人员可能发生合作、竞争的交往关系,交际面广。

  三、开展“阳光体育”的几点思考

  1. 坚持长期宣传推广工作,使“阳光体育”终身运动理念深入人心 ,“阳光体育” 能否成功实施并得到广泛推广,关键在于能否为社会大众接受,在于其倡导的理念能否深入人心。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惯性不容小视,在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影响力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将学生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重文轻体”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2. 构建全民参与的“阳光体育”社会网络体系 ,学校“阳光体育”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学生家庭、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当前,“阳光体育”的社会网络体系尚未健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阳光体育”的开展紧紧围绕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体育教学仅限于在校期间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学校鞭长莫及,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多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执行和完成。

  3. 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开展“阳光体育”的目的不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通过阳光运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体魄,塑造他们乐观、自信的个性心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求具有专业体育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知识。不仅要有高昂的职业热情,更需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按照这样的标准,相当比例的体育教师很难完成“阳光体育”的教学目标。

  4. 探索科学合理的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机制,应试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过多的关注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成绩的达标与否,标准设置没有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体育考评过多的强调升学、达标等外部刺激。“阳光体育”倡导多样化的运动形式,鼓励学生投身更广阔的大自然中。旨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培养终身运动意识。

  总之:通过开展何种形式和内容的体育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成为理论工作者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兴趣、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阳光体育”一经提出,就掀起了“阳光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的热潮。

  参考文献:

  [1] 何仲皑,钱铭怡,杨寅. 运动态度和锻炼坚持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7(6):39

  [2] 季浏.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0

  [3] 李荣. 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J]. 教育发展研究,2000(4)

  [4] 殷小川.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 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1)

  *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阳光体育对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与塑造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加载中......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读后感:(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用户名:(新注册) 密码: 匿名发表
最近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