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谈校外美术教育写生教学中“基本功”训练的误区及对策

时间:2015-02-28 来源:未知 作者:lilei 点击:加载中..
  

  林风眠强调:“真正的艺术品,是在很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寻出足以代表它的特点、质量、同色彩,以极有趣的手法归纳到整体的意象中以表现之的”。

  囿于当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招生考核条件设置的局限性,很多校外美术指导师往往偏重于传授应试技能和专业技巧,而忽视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员的视觉、触觉,发展学员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员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从而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的有关要求。

  在当前的美术基础训练中,我们的美术指导师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只传授专业技巧的知识,而忽视学员个体独立的观察和思考。不可否认,现行的教学法在一定阶段内、某个角度上解决了学员一些认识物象和技能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在“把人的先天潜力转变成一种自觉的能力,启动学员的内驱力”这个着力点上。甚至于,在现行基础教学中的许多重要环节在着误导学员的可能性。学员在掌握了一些技能的同时,却也使他丧失了自觉的能动性,这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

  由于工作的性质,笔者经常会组织一些比较大型的美术类比赛。在这些比赛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存在很普遍的共性问题:同一个指导老师的几十个学员的作品的作画模式和作画风格就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创作作业明显存在着严重的抄袭现象。很多学员经过了一系列专业的美术技巧训练之后,在创作阶段,如何用自己的眼睛选中一个独特的视角,如何用自己的大脑去深入思考构思,反而成了最大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留心观察,仔细研究,将现行美术教育“基本功”的训练中存在着的误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区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误区一:在专业基本功训练中,指导师不是从培养学员观察能力着手,而是一味的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其教学的结果,必将使学员成为“画匠”,而永远无法实现成为“画家”的梦想。

  分析:观察是造型艺术的前提条件,但是当前很多美术指导师基本上偏重于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比如明暗、色彩、空间关系怎样处理等等,将其作为引导学员们认识出作画对象的共性。然而,思辨能力尚且较弱的学员们面对自己眼前的物体,却难以画出好的效果。即便是按照这套“客观分析”,能成功地描绘出一些立体感,也会误导学员认为这些概念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身。学员在这个过程中,无法有效形成对作画对象的客观物体的一些个人化感受。长此以往,面对客观对象“写生”,学员们除了按照概念意义层面上的“客观分析”进行如法炮制,别无其他选择。指导师在教学传授中,也许确实是从客观出发,然而却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学员们画的应该是自己眼中看到的物体,还是别人告诉他的物体。贺加斯《美的分析》一书中提到:“由于人们先入为主的成见和偏见,对象在画家的笔下发生令人吃惊的变化。凡是想学会看到真实的人都要谨防虚伪的结论”。在写生训练中,如果指导师不是以启发学员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作为教学出发点的话,无论其初衷有多好,最终都会走入概念先行的误区。

  策略:

  课程设置:

  第一阶段,造型非常接近的静物组合训练(如外观相似的玻璃瓶10~20个,苹果一组10~20个);第二阶段,不规则的静物进行训练(如书包、自行车、机器等)。

  改进教学步骤:临摹优秀作品;学员写生:找形体、外观有很大差别的静物组合训练(如陶罐、酒瓶、水果、盘子一组,酒杯一组,等)

  在写生训练中,如果一开始就采用一组外形差异较大的静物作为作画对象的话,学员们就容易形成不仔细观察的惰性。因为物体外形差别很大,只要稍作观察,就能轻易画出来。所以,应找一些形体和外观接近的静物摆成一组,也可以用不规则的静物摆成一组作为作画对象。学员只能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区分开来。通过这样的训练,逐渐训练学员在仔细观察的的能力和习惯。

  在写生中,由于条件的不同,会使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指导师在一开始,不应该侧重于传授过多的理论知识(如明暗五调子、色彩关系等),这样做的结果便会严重干扰他们的观察能力。

  课程设置:在明暗素描写生中,同一组静物不同的光线。让学员在不同的条件下画出不同的作品:在自然光(顺光)条件下、在自然光(逆光)条件下、在白炽灯光条件下。

  面对不同条件下的静物,学员要有差别的作品,就必须对所画对象进行仔细再仔细的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其本质的、典型的特征。通过这样的训练,逐渐训练他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误区二:在专业“基本功”训练中,指导师只注重训练学员的“技术”,而忽视学员的思维,结果把学员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都扼杀在摇篮之中。

  分析:王流秋在解放初来到国立艺专时就提出,“艺术创作必须是有感而发,有了感受才有题材”。但现在绝大部分校外指导师则是只教美术的基本技能,且以“训练”学员的基本技能为主,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这样。“教”和“训练”,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可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却把它们弄混淆了,把“教”变成了“训练”。传统意义上“教”的含义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我们绝大部分美术指导师的教学大多谈不上是“教”,充其量只能算是是“强化训练”。不允许学员想入非非,没有发挥想象的自由,没有随意性,更没有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

  策略: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对学员思维能力的训练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个人对艺术道路的选择,首先取决于他对人生与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即他的基本思想观念,在现代艺术中,观念更成为艺术创作的灵魂。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对学员的观念应进行以下的启发与引导。

  注重美术欣赏,在教学中提供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让他们向大师学习。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员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触动学员的感官。通过这种欣赏教学,对学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了解美术文化发展,美的形式、法则,掌握美术表现的语言,提高审美能力。在许多指导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员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员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受。指导师应该及时抓住学员的最初感觉的有利时机,可以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此外,还应多让学员去看画展,让学员直接面对艺术家的作品。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科学趋同,艺术存异,正是艺术生命之所在。因此,美术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美术作品的形式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这是由于美术家个性、兴趣、追求和思想等各方面的差别所造成,它是一种正常现象。在美术基本功训练中,应该将其全面介绍给学员,使他们体会到美术中存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

  在进行构图教学中,不要墨守成规的按照构图的原则来作画。当年王德威的著名作品《英雄的姐妹们》就是以独到的竖构图著称,他的老师马克西莫夫说:“这张画连我也画不出来”。给学员一个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构出符合美的法则的作品,指导师对学员的作品可提出几点引导性的建议,让学员有自己的东西,要知道只有这样,艺术创造才能开始,形体才能呈现出生命。

  在学习素描时,不能只教明暗调子画法,还应该重视结构素描教学以及具象表现素描等各种素描风格。

  在色彩教学中,一开始不要让学员了解色彩知识,因为,我们如果一开始灌输这些所谓的理论知识,就会让学员跟着模仿,那么,这些本来富有创造力的机器,还能运转吗?

  注重速写教学来搜集和积累素材。搜集积累素材既是一种准备过程,又是调整修改灵感的过程。此阶段一般称“深人生活”。到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社会和人生,无疑会使美术的创造灵感更加丰富。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的纤夫》的主题思想正源于此。所谓搜集素材,是通过速写、素描和色彩等造型手段,有目的或有感而发地描绘生活中的形象。搜集过程中,有时是几根线条的速写记录;有时是强调特征的素描写真;有时是浓涂淡抹的色彩感受;有时是借助照像机留下的原始形象。

  总之,在专业基本功教学中,应注意保护学员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发挥的自由。使每个学员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该鼓励学员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于初学者来说,造型艺术基本功的表现“技能”,就像是“高山”挡住了去路,使他们无法看到“山”后是什么。所以,若从更全面、更深刻的意义上来理解的话,造型艺术基本功应包括对学员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两个环节综合训练,只有两者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系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加载中......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读后感:(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用户名:(新注册) 密码: 匿名发表
最近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