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探究供销精神被赋予的时代意义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的指示批示,学校结合行业办学优势和职业院校育人目标,对“南区精神”“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等为主的供销精神进行创新探索,提炼出“红色传承、为农服务、吃苦耐劳、奋发有为”的供销精神思政育人理念,并将其融入思政育人各环节。本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供销精神所具有的时代价值;梳理供销精神与社属院校课程思政融合重要意义;分析供销精神与社属院校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从而探究供销精神与社属院校课程思政融合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供销精神 社属院校 课程思政 融合路径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供销精神与社属院校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社属院校的使命与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明确要把供销系统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供销社连接着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实现两地区之间良性互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供销社下属的院校,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又红又专新时代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核心资源。农业、农村要实现向前发展,离不开人才,社属院校基于自身为农服务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更高水平的人才支撑。社属院校积极承担责任和使命,开设一些符合农业、农村发展的专业,牢记自己供销底色。
为乡村振兴提供资源创新。农村当前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农产品同质化、交易渠道单一等,限制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供销系统高职院需借助供销社系统资源平台,开设专门针对农民的技能提升班,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种植技术。鼓励社属院校的广大教师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去。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术研究带到农户家里、带到田间地头。社属院校也需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农民农产品的销售找好渠道和平台。
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的科研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一线生产、技术管理等项目的研究开发,因为供销社有“为农服务”的宗旨,所以社属院校当中也有一部分专业跟农业农村密切相关,如茶学、电子商务等专业。与农相关的专业当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特别是教师的科学研究,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二)供销精神与社属院校课程思政融合重要意义
提高供销系统社属院校办学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利用供销精神,将其充分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从而提升教学实效性。供销精神与社属院校课程思政融合有利于提升社属院校专业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供销精神与社属院校课程思政融合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使社属院校的供销特色更加明显,增加学生的文化的荣誉感与自信心。供销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需要系统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单单的思政课程。
培养供销系统社属院校学生自信自觉。社属院校作为供销合作社下属的院校,是建设、传播供销精神的主阵地,需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社属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将供销元素融入课程中,提高育人效果,培养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的人才。教学中,增强学生对行业文化的认知,培养他们对供销精神的认同。供销精神是供销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是促进供销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社属院校的各门课程都应该融入供销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供销精神,用供销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成为为农服务的时代新人,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属于自己的人生光彩。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供销精神与社属院校课程思政融合的基本现状
(一)“供销精神”发展前景良好
供销精神也作为供销合作社的内在核心,体现出供销合作社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对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对于供销精神内涵的认识至今都比较单一和浅薄,因此,学校根据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对供销精神进行提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国的供销合作社是一个历史悠久、为农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秉承着为农、务农等精神不断发展,并且不断传承发扬供销精神,不断巩固全系统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软实力、号召力、竞争力,为推进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有利文化条件。
(二)供销精神内涵不明确
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供销精神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将其融入社属院校的关键元素,同时,关系到社属院校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对于供销精神的研究、定义研究较少,内涵、外延并不明确,学术界对于供销精神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因此,供销精神育人效果还不理想。
(三)融入课程思政路径较单一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将供销精神融入社属院校的途径目前较为单一。教师往往通过理论的介绍,历史案例的讲解来达到供销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目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不具备说服力。就目前社属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来看,将供销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体系还未构建完善,除思政课之外,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等其他课程难以融入供销精神或者只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没有挖掘更多的融入方式。
(四)教师、学生对供销精神理解不透彻
教师在供销精神融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社属院校的教师对供销精神了解不深,停留在浅薄的字面意思,没有深入挖掘供销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将供销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另外,教师在育人理念上也有偏差,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课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
作为教学环节的主体,社属职业院校的学生通常由普高、单招和对口招生构成,生源的复杂性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特殊的生源构成,必然会造成特殊学情,加之供销精神离他们生活的比较久远,对供销精神的了解微乎其微。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形成实用主义的学习倾向,会出现忽视了课程思政价值的可能性,导致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请人文素养,忽视了供销精神等思政元素对其职业精神的培育和引导。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供销精神与社属院校课程思政融合行动路径
(一)创新提炼供销精神内涵
厘清和创新供销精神的内涵是与社属院校课程思政融合的基础。供销精神融入社属院校的专业课程当中,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虽然现在学术界有许多学者研究过供销精神,但对于供销精神的内涵界定还是存在界定不明确,概括不全面等问题,所以,厘清和创新提炼供销精神的内涵十分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供销社机器社属院校肩负起新使命和任务,创新提炼供销精神内涵势在必行,学校根据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对“南区精神”“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等为主的供销精神进行创新探索,提炼出“红的本色、为农服务、吃苦耐劳、锲而不舍、责任担当”的供销精神思政育人理念,并将其融入思政育人各环节,构建以新时代供销精神为主线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以达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
(二)丰富供销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一是打造供销精神与工匠精神双重滋养的思政课。将供销精神融入人文选修课、开学第一课等课程中,形成系列供销特色思政课程,筑牢思想根基;二是打造价值塑造与技能提升双重锤炼的专业课。将供销精神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强化专业技能;三是能力锻造与综合素质双重培养的实践课。开展“红色经典诵读、供销故事讲演、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活动,加深情感认同;四是激发创业梦想与创新实践的创新创业课。将供销精神植入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规划大赛等,提升创新能力;五是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双重提升的实习课。开展校社、校企合作,实施校企双导师引导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践行供销精神,淬炼职业能力。
社属院校举办供销活动。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月一主题,其中十一月是供销月,举办“畅响供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直播营销节、农产品展销会、课程思政研讨会、供销文化打卡、探讨如何在人才合作、课题合作、培训合作、就业合作、营销节围绕“黔货出山”,搭建“1+1+N”展销会、农特产品线上直播+线下展销的方式,吸引了2.5万+网友和在校师生参与。此举在协同推进贵州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三)建立“五层联动”供销精神融入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供销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主体责任不明晰、统筹协调不力、各自为阵等问题,学校创新提出“五层联动”机制,依托学校供销行业办学背景,以传承弘扬“供销精神”为主线,将党建、学工、团学、专业及课程教学等关键环节有机整合。通过党委层面的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谋划决策、职能部门每学期出台方案统筹调度、党总支及院系细化方案组织推进、党支部及教研室每月研讨具体设计、辅导员及教师日常教学深入实施,教师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问题及时反馈教研室,教研室调整策略反馈院系,院系调整任务反馈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修订方案反馈党委研究,形成五级联动机制,明确各层级职责,五个层级之间形成一个紧密联动的整体,通过相互协作、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共同推动思政育人的深入实施。